首先為各位定義辯題。根據孫震的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經濟發展"是生產力不斷提高,每人所得不斷增加,生活不斷改善的過程。"換言之,任何東西要"有利於經濟發展",他必須要讓國家整體的生產力提高,所得增加,並使得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至於資本,高中的公民課本將之分類為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人造資本以及社會資本,這些,都包含在資本的範疇。以下根據課本做說明:自然資本,即為大自然所擁有之資源,被人類用於生產活動者。例如陽光、空氣、水。人力資本則是勞動力以及由教育等所產生、每個員工有的知識和能力形成的價值。而人造資本,指的是不直接用於消費、是人們所製造用於生產最終滿足人們慾望的商品的器物,機器廠房乃至各類的文化娛樂設施都包含在內。最後社會資本泛指國家社會的制度設計以及執行能力,還有人際中的信任等企業賴以最大化其產值的通稱,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包含人際以及公司之間和商業行為相關事務的一種狀態。人際合作所帶來更高的生產力如是,公司間的信任所帶來合作的產值亦如是。

 

  任何一個從生產到賣出的商業行為可以簡單概括為這樣的流程圖,投入、生產過程、產出。我們在此就這個流程圖來探討各階段影響的因素。投入到生產過程這個階段中,影響其效率的主要有人力資本以及自然資本。以北美商業性穀物耕作為例,為了最大化利益,這些"農夫們"必須要隨時留意市場的價格訊息,以免生產到過剩的產品,這是透過人力資本所產生的生產力提高。抑或是俄羅斯部分地區賴以維生的伐木業為例,在寒風中,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錢,沒有太高的知識水平,只有一個餓的發荒的肚子。但透過對自然資本也就是木材的運用,他們得以產生收入,甚至改善生活。

 

  生產過程至產出方面則主要在於人力資本、人造資本以及社會資本的使用。人造資本的改善,帶來的是生產過程效率的提高。幾百年前,紙必需要用手工一步步慢慢製成,極為緩慢且沒有效率;近代由於人造資本的革新,紙的製作飛快,透過機器製作紙漿等等的原料,產品快速的製出,生產力大大提高,更減少了傳統人力物力上巨大的耗費。抑或是製造出無數科技產品的晶圓廠,依賴的就是不斷更新的廠房和設備,產生出一代比一代更先進的科技產品。這都是人造資本提升帶來的好處。在高科技產業中,從竹科所要求學歷越來越高的職缺,在場房內對科技產品需要的了解和設計能力,都需要人力資本品質的提升。或者是紡織廠中,需要的大量工人,沒有這些,生產力不可能提高,生活更不可能改善。社會資本在生產過程亦是不可或缺。試想一個沒有政府制定制度和法律,沒有人執行,沒有企業遵守企業之間的誠信和道德,生產活動根本無從進行。以索馬利亞為例,該國長期處於無政府狀態,導致沒有企業敢投資,海盜猖獗,人民苦不堪言,更別提生活的改善。

 

  從以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商業行為要能達到最大的生產效能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本;要提高生產力,相應的資本也必須提高。自然資本提供了農夫等人生產的基礎,更在許多情況下,是人們生活改善的唯一可能;人造資本,在高科技產業或是工業中,是生產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不斷的提高,代表的是生產力不斷的提高以及所得的不斷增加;人力資本,在現代企業中尤其不可或缺,倡導知識經濟的這個時代,事實上便是人力資本得提升;社會資本則是各項生產活動的基礎,沒有了他,什麼都不可能。故我們可以發現,這四項資本在商業行為中不可或缺,在此之中,並不存在"知識"的需要。人類所需要的能力,早已在各項的資本當中。故我方認為,資本較有利於經濟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稿件掩埋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